扶正祛邪,中医调理的智慧与实践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扶正祛邪”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贯穿始终的调理原则,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道路,蕴含着深邃的医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人的健康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扶正”,即扶持、补益人体正气,正气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抵御外邪侵犯、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涵盖了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它犹如人体的防御部队和能量源泉,保障着身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顺畅,身体的抵抗力就强,即使面对外界的致病因素,也能有效地抵御,不易生病,一个身体健康、经常锻炼且饮食规律的人,其正气旺盛,往往能保持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睡眠安稳等良好的状态,这就是正气充足的外在表现。
而“祛邪”,则是指祛除体内的病邪,病邪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外在或内在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以及七情内伤所致的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些病邪侵入人体后,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各种疾病,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湿邪容易侵袭人体,使人出现关节疼痛、肢体困重、食欲不振等症状;过度的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可能导致肝郁气滞,引发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
扶正祛邪的调理原则并非简单地将扶正与祛邪割裂开来,而是根据人体的具体状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调理效果,在疾病的初期,邪气较盛但正气尚未虚衰时,应以祛邪为主,迅速驱除病邪,防止其深入传变,损伤正气,例如感冒初起,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咽喉肿痛等症状,此时多因外感风邪所致,治疗上可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的方法,以祛风散寒或疏风清热,使邪气从肌表而出,疾病得以痊愈,在祛邪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顾护正气,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免损伤正气。
若人体正气已虚,同时又感受病邪,此时则应扶正与祛邪兼顾,一方面要通过补益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地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胃炎伴有脾胃虚弱者,既要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党参、白术、山药等来扶助正气,改善脾胃功能,又要针对可能存在的湿热、瘀血等邪气进行清化或活血祛瘀的治疗,这样才能逐步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人体正气极度虚弱,病邪稽留日久时,应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人体的主要矛盾是正气不足,只有通过大力扶持正气,使机体恢复一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鼓邪外出,比如肿瘤晚期患者,由于肿瘤的消耗以及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影响,正气往往亏损严重,此时可采用大剂量的补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药物来扶正,同时配合一些温和的抗癌中药来祛邪,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进行养生保健同样至关重要,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有助于养护正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可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合理饮食,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物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食物,少吃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以防损伤脾胃正气,保持心情舒畅也非常重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使气血调和,反之,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则易导致气机郁滞,损伤正气。
要注意避免病邪的侵袭,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外感六淫之邪;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减少病菌的传播;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要谨慎起居,避免过度劳累和房劳过度,防止损伤肾精肾气。
扶正祛邪的调理原则是中医理论的瑰宝,它提醒着我们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无论是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是日常的养生保健中,都要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通过合理的调养方法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正气充足,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运用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医学理念,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