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传统智慧与现代应用的交融
在华夏悠久的医学长河中,“扶正祛邪”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其光芒不仅未曾黯淡,反而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与疾病的防治,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智慧结晶。
“扶正祛邪”这一理念,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传统中医领域有着深远内涵,从《黄帝内经》伊始,就奠定了其理论基础,所谓“正”,代表着人体自身的正气,涵盖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功能体现,犹如守护身体的卫士,正气充足时,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顺畅,机体抗邪有力,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保持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而“邪”,则指代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导致的身体失衡与损害因素,当邪气亢盛,正气相对不足,疾病便随之而生。
传统中医运用“扶正祛邪”理念治病,方法多样且精妙,在药物调理上,补益类药物常被用于扶正,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依据患者体质与病情,或补气、或补血、或滋阴、或温阳,以增强机体正气,而祛邪则有汗、吐、下、和、清、温等法,针对不同邪气性质与病位施治,对于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辛温发汗解表,驱散外邪;若为阳明腑实之热结便秘,承气汤类通腑泻热,使邪有出路,针灸疗法同样遵循此道,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运行,调和阴阳,以达到扶正祛邪目的,像艾灸足三里穴,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属于典型的扶正之法;而刺络放血治疗高热、瘀血证等,则是祛邪的有效手段,使邪热、瘀血随血而出。
在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医学蓬勃兴起的当下,“扶正祛邪”并未被束之高阁,而是与时俱进,拓展出全新的应用领域与价值,在养生保健层面,其理念深入人心,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扶正”成为关键,合理膳食,注重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与养分,恰似为正气“添砖加瓦”;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让脏腑得以休养生息,有助于气血生化,是扶正的日常践行,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术,不仅能锻炼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更可调节气息,畅通经络,激发自身正气,增强免疫力,抵御外界邪气侵扰,从心理调适而言,冥想、深呼吸放松训练等帮助人们舒缓压力,平和心境,避免七情过激损伤正气,也是“扶正”在精神层面的延伸。
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扶正祛邪”更是与传统医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糖尿病为例,现代医学借助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水平,这是针对“邪”(高血糖)的重要手段,而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糖尿病日久多耗气伤阴,常伴有脾肾亏虚等证候,运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中药方剂辅助治疗,如玉液汤加减,可改善患者体质,缓解口渴、乏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此为“扶正”,又如肿瘤术后康复,放化疗虽能杀灭癌细胞(祛邪),但同时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此时配合中医药调养,采用十全大补汤之类方剂,扶助正气,促进机体恢复造血功能、增强免疫监视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回归正常生活,延长生存期。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扶正祛邪”理念也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传染病流行期间,除隔离防控、疫苗接种(现代医学防疫手段类比祛邪)外,通过服用预防方剂增强体质、抵御外邪成为辅助防线,如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清肺排毒汤”等中药方剂根据地域、气候、人群体质辨证应用,对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患者干预,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其内在机制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平衡、抑制病毒复制等多环节发挥作用,体现了扶正以抗邪的思路,彰显传统医学在特殊时期维护公众健康的潜力。
回溯历史,“扶正祛邪”从传统走来,带着古人对人体生命的深邃洞察;展望未来,它在现代医学、养生、疾病防治各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演绎新篇,它是古老智慧的传承火种,借现代科技与观念东风,照亮人类追求健康、战胜疾病的漫漫征途,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医学画卷中,汲取更多守护生命的磅礴力量,续写生命华章,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独特而不朽的东方智慧,向着身心和谐、健康永续的愿景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