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四季养护全攻略,顺应时节,呵护健康之本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健康状况与人体的整体机能息息相关,四季更迭,气候变幻,脾胃的养护也需因时制宜,顺应自然规律,方能使其功能强健,为身体健康筑牢根基,以下为您详述脾胃保健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养护重点。
春季:重在疏肝健脾,防风护胃
春季阳气升发,万物复苏,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加快,肝气也随之旺盛,而肝属木,脾属土,木易克土,若肝气疏泄过度,易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春季脾胃保健首重疏肝健脾。
饮食上,应适当增加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豆芽、香椿等,有助于条达肝气,促进脾胃运化,可多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薏米等,以健脾益气,滋养脾胃,避免食用酸味过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肝气过盛或损伤脾胃,可常食山药炒木耳,山药健脾益胃,木耳滋阴润燥,二者搭配,既疏肝又健脾,口感清爽可口。
春季天气多变,乍暖还寒,且多风邪,风性轻扬开泄,易侵袭人体,导致脾胃虚寒,要注意保暖防风,尤其是腹部和足部,可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白天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等,使身体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但应避免在大风天气外出,防止风邪入侵。
夏季:注重清热祛湿,养心健胃
夏季气候炎热潮湿,暑湿之气盛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碍脾胃运化,脾胃容易被暑湿之邪困阻,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等症状,故而,夏季脾胃保健关键在于清热祛湿,养心健胃。
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荷叶、西瓜翠衣等,绿豆汤是夏季消暑解渴、清热解毒的经典饮品,既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又能清除体内热毒,冬瓜利尿消肿,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与大米煮粥食用,可有效缓解夏季暑湿困脾所致的不适,应减少油腻、辛辣、甜食的摄入,以免助湿生热,加重脾胃负担。
由于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容易睡眠不足,而心主神明,睡眠不佳易耗伤心气,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以养心安神,促进脾胃运化,夏季人体出汗较多,可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糖,以防电解质紊乱,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间接保护脾胃功能。
秋季:着重滋阴润燥,补脾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肺燥津伤、咽干口燥、皮肤干燥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进而波及脾胃的运化与排浊,秋收之气渐盛,脾胃功能相对减弱,需要适当调养,秋季脾胃保健当以滋阴润燥、补脾养肺为主。
饮食上,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芝麻等,银耳莲子羹是秋季养生的佳品,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莲子健脾止泻、养心安神,二者炖煮后食用,既可润泽肌肤,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应少吃辛辣、煎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以免灼伤津液,加重秋燥,还可适当食用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乌梅等,以收敛肺气,促进食欲。
秋季气温逐渐转凉,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可适时增添衣物,夜间盖好被褥,防止腹部受凉引发胃肠疾病,保持心情舒畅也至关重要,秋季万物凋零,人们易产生悲秋情绪,而情志失调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影响脾胃,可通过登高望远、赏花观景等方式舒缓情志,使肝气畅达,脾胃调和。
冬季:强调温补脾胃,散寒暖中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阳气内藏,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且易受寒邪侵袭,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若脾胃受寒,可出现胃脘冷痛、呕吐清水、腹泻等症状,冬季脾胃保健的重点是温补脾胃,散寒暖中。
饮食宜温热为主,多食用一些温性或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板栗等,羊肉性温热,是冬季滋补的佳品,可炖煮食用,具有温中暖肾、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桂圆红枣粥也是冬季常见的暖胃食疗方,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粳米同煮成粥,香甜可口,能温暖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冬季寒冷,人们往往减少户外活动,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这些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阳气,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但运动应注意适度,避免在大风、雾霾等恶劣天气下进行,以免受寒或吸入过多有害物质。
脾胃保健贯穿于四季生活之中,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养护重点,只有顺应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才能有效呵护脾胃健康,使其正常运转,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维持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让我们在四季的轮回中,用心关爱脾胃,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