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养护,遵循调理原则,践行健康建议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滋养着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人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抵抗力强;反之,气血不足或失调,易引发诸多不适与病症,正因如此,气血养护至关重要,了解其调理原则并付诸实践,是开启健康生活的关键。
一、气血养护的调理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血的生成、运行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循环往复;肝主藏血,调节血量并防止出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肺主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生成宗气,助力气血运行;肾藏精,精可化生血,为气血之根本,养护气血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脏器或环节,需从整体出发,综合调理脏腑功能,使气血得以持续、稳定地生成与输布,过度劳累耗伤脾气,不仅影响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进而减少气血生成,还可能因脾虚及肾,导致肾精亏虚,加重气血不足,日常作息要规律,避免过劳,让脏腑各司其职,协同维持气血平衡。
(二)辨证论补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气血状况各异,有气虚、血虚、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多种证型,气虚者常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等,进补时宜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血虚之人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可多食红枣、桂圆、阿胶等补血食材,若为气滞血瘀,可见局部刺痛、胀痛、舌质紫暗等,需用柴胡、香附、桃仁等理气活血药物,盲目跟风进补,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有的女性听闻阿胶补血便大量食用,却不知自身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阿胶滋腻碍胃,反而加重脾胃负担,阻碍气血生成,故而,在气血养护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辨证,针对性地制定调理方案。
(三)循序渐进
气血的调养非一蹴而就,需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以及脏腑功能的恢复提升都有其生理限度与过程,就好比健身增肌,每日适度锻炼、合理饮食,肌肉才能逐渐增长强壮;若急于求成,过度训练或过量摄入营养补剂,身体无法承受,反而引发损伤,同样,以服用中药调理气血为例,起初用药量宜轻,待身体适应后,根据病情变化逐步调整剂量与方剂,日常食疗也同理,每天适量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持之以恒,慢慢改善气血状况,如长期坚持每天吃一小把坚果,既能补充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又不会因过量食用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日积月累有助于滋养气血。
二、气血养护的建议
(一)情志调节
情志不畅是导致气血失调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易陷入负面情绪漩涡,要学会自我调适,培养兴趣爱好,绘画、书法、瑜伽等都能舒缓情绪、宁心安神;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倾诉,释放压力;还可定期旅游,亲近自然,开阔心境,当情志舒畅,肝气条达,气血自然畅行无阻。
(二)饮食调养
“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是气血养护的基石,日常饮食应均衡多样,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充足摄入,多吃红色与黑色食物,红色入心,如胡萝卜、红薯富含胡萝卜素与膳食纤维,能养心血;黑色入肾,像黑豆、黑芝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 E 及微量元素,可补肾益精、乌发生发,助于气血化生,注意饮食节制,避免暴饮暴食,以防脾胃受损,早餐务必吃好,启动一天的气血生化之源;晚餐适量,减轻脾胃夜间负担,一碗温热的小米南瓜粥搭配蒸蛋作为早餐,营养丰富又易消化,为上午的精力供应提供保障。
(三)适度运动
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功法动作舒缓、圆融贯通,注重气息引导与肢体伸展,可调节呼吸深度与频率,增强心肺功能,使气血在周身循环加速;慢跑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周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能有效提升心肺耐力,刺激造血功能,但运动要避免过度剧烈与疲劳,大汗淋漓虽看似排出毒素,实则耗伤津液与阳气,不利于气血保养,运动后适当休息,补充水分与能量,帮助身体恢复元气。
(四)作息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四季规律作息对气血养护意义非凡,春季早睡早起,多参与户外活动,以应阳气升发;夏季晚睡早起,午休片刻防暑热耗气伤津;秋季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冬季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养藏阳气,夜晚是肝脏解毒、造血的黄金时段,每晚尽量在 11 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睡眠,让脏腑得以休养生息,利于气血滋养修复。
气血养护是一项贯穿一生的健康工程,秉持整体观念、辨证论补、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情志、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入手,精心呵护气血,方能筑牢健康根基,享受活力满格的人生,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