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更迭,中药煎煮有讲究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四季的气候变化对健康有着显著影响,而中药作为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其煎煮过程也需顺应四季特点,方能更好地发挥药效,达到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目的。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上升,乍暖还寒,此时人体肝气当旺,易克脾土,且多风邪侵袭,在煎煮中药时,对于一些疏肝理气、健脾祛湿的药材,如柴胡、白术等,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让药材充分吸水,一般浸泡 30 - 60 分钟为宜,煎煮时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炖,使药材的有效成分缓缓析出,像经典方剂逍遥散,在此时节煎煮服用,能缓解春季常见的胸胁胀满、情志抑郁等症状,助人体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之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抵御外邪入侵,而且春季多雨湿润,可在煎药时加入少量具有芳香化湿作用的藿香、佩兰等,一同煎煮,以增强除湿之力。
夏季,气候炎热,暑湿盛行,人体心火易亢,且常因贪凉饮冷损伤脾胃,煎煮清热解暑、健脾益气的中药,如绿豆汤(可加适量甘草、薏苡仁),应避免长时间煎煮,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或破坏,通常大火烧开后,小火煮 15 - 20 分钟即可,对于一些质地较轻、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荷叶,适宜后下,在药煎好前 5 - 10 分钟放入,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夏季人们易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服用此类合理煎煮的中药,可清热降火、祛湿健脾,帮助身体适应高温高湿环境,预防中暑、肠道疾病等夏日常见病,夏季出汗较多,煎药时可适当增加水量,但也要遵循医嘱,防止因过量饮水加重肾脏负担。
秋季,天气转凉,气候干燥,人体肺气旺盛,易伤津液,在煎煮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中药时,如百合、玉竹、沙参等组成的方剂,宜用文火慢煎,使药汁浓稠,一般煎煮 40 - 60 分钟,由于秋季燥邪易耗伤肺津,导致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等,煎好的中药可分多次温服,缓缓滋养肺阴,秋季是收获季节,不少药材新鲜上市,对于一些新鲜的滋阴药材,如鲜石斛,可直接榨汁或与其他药物同煎,但要注意卫生,防止污染,此时合理煎煮服用中药,能濡润肺脏,缓解秋燥不适,增强机体免疫力,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闭藏,人体阳气内敛,肾气当旺,进补成为冬季养生的关键,对于一些滋补肝肾、温阳散寒的中药,如熟地黄、附子、肉桂等,需先煎附子、肉桂等毒性较大或药性猛的药材 30 - 60 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同煎,煎煮时间可稍长,一般 60 - 90 分钟,以保证药效充分发挥,像金匮肾气丸等经典补肾方剂,在冬季正确煎煮服用,可帮助人体抵御严寒,补充阳气,增强体质,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冬季人们运动量相对减少,饮食多油腻厚重,脾胃负担较重,所以在煎煮滋补中药时,可佐以陈皮、山楂等消食化积之品,防止滋补过度引起消化不良。
四季变换,中药煎煮的养护重点各有不同,遵循四季规律煎煮中药,不仅能提高药效,还能使人体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维护健康的目的,让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绽放光彩,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